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 伟
努力使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从“世界最大”转向“质量最优”“人民最满意”,是我们这一代医务人员肩负的神圣使命。然而,医疗工作本身存在风险性、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即便医疗技术与医院管理达到高水平,也无法确保所有治疗万无一失。但公众对于更高标准医疗服务的渴望与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往往难以调和。
这时候,医学人文就是润滑剂,是医患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其实,医学的本质就是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的人学。近日,四部门联合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简称方案),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人文关怀融入患者诊疗全流程,把人文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持续推进医学人文关怀工作。方案强调要将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将新入职员工、医疗纠纷高发科室人员等作为培训重点。
作为方案起草的参与者,我深知方案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在诊疗活动中医疗投诉、医疗纠纷的发生率,通常跟工作量以及专业风险程度是成正比的。比如,中医科鲜有严重的医疗纠纷,因为中医诊疗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更重要的是中医望闻问切,嘘寒问暖,很容易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他/她的关心。而手术相关科室就相对容易发生风险,尤其是疑难复杂的手术治疗,水平再高的专家也很难完全避免出现并发症。
因此,高风险科室的医务人员,就更需要具有医者情怀,在认真细致完成诊疗的同时还要和患者做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执业状况、把所有的风险在治疗之前、手术之前跟患者讲清楚,让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难以避免的医疗风险的客观存在,才能够做到患者愿意和医者风险共担。
医者初心是帮助患者解除或者减轻病痛,因此医学专业本身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医疗卫生系统医学人文建设应当从“行风、院风、科风、作风”四个方面,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深入推进。文化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最后成果是集体人格。通过医学人文精神的持续加强,有助于在医疗系统潜移默化地形成关心关爱患者的良好文化氛围,让每位医者养成关心关爱患者的自觉自愿。
曾经有一位老前辈告诉我,作为医者,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临床水平决定厚度,科研水平决定高度,医疗服务决定温度,善良和责任是医者必备的素质。患者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用医术和爱心去治愈他们的病痛。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还能激发医护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向着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作者为北京市医院创新管理与技术应用协会医学人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